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证号:4684 
  著名画家韩敬伟官方网站  
首页 简介 艺术年表 新闻 作品欣赏 作品展卖 相册 给我留言 与我联系  
 作品分类
网站分类:
中国画
     未定义分类
 相册
未定义分类
 站内搜索
关键字:
类别:
 
 服务公告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加微信联系我们
 新闻详细信息
相关评论续
时间:2008-1-11 11:02:18 点击次数:4065

   二是下功夫重建创作主体,这是个画家自身修炼、充实、提高的重要问题,不少美院出身的画家不重视这一环节,或者意识不到它对一个画家的重要作用而不屑一顾,或者固执着于新样式和形式语言的探索而忽略了它,无暇顾及。然而,韩敬伟则完全是自觉自愿的。在物欲横流、精神失落的现今,再加上西方强势文化向发展中国家强行推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产品,吞食各地民族文化的形势之下,作为有志于发展民族艺术的中国画家,就更需要具备坚强而健全的民族文化主体精神作支撑,否则就会随波逐流,为各种艺术思潮的席卷,在逐浪起伏的过程中失去自我,成为瞬间即逝的浪花。韩敬伟则很清醒,对这些有足够的认识。他近来对我说过:"我学了十年传统"。"我的画十年一变"。我认为他近十年的变化,新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实与他这十年来自觉的主体建构是同步的。他是个聪明的人,别人的夸誉并没有影响他看到自己的不足,黄河之行使他领悟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当他感到自己文化底蕴不足的时候,他就能够静下心来读书,修炼自己。据我所知,他认真地研读过老、庄哲学、魏晋玄学,以及中国画论经典等,他理解了老庄哲学本体"道"的文化内涵,魏晋玄学"言意之辩"的辩证关系,这对他把握客观物象与创作主体、艺术语言与主观意蕴的关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宗炳《画山水序》所讲"应目会心为理"的山水画创作原则,"圣人合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不同文化层次的主体有不同的审美品质,"畅神"对山水画功能的论述,以及"闲居理气"作为主体修炼的意义;王徽《叙画》所讲"以神明降之"的抒情观;荆浩《笔法记》中"图真"等的绘画思想,以及气、韵、思、景、笔、墨的论述;石涛关于"一画"的精义……等,都深深地进入了他的内心。正是这些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精神,也导引了韩敬伟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理解与把握。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韩敬伟的山水画创作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作品的内涵不断扩展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1999年创作的《空谷寂寞凭枯荣》,画黄土高原寻常山峦沟谷的秋景,物象雄伟、粗犷、朴厚,笔法拙实而又灵变,墨色干湿调节适度,浅绛色彩与秋意相合,山野中草木自生自长,自荣自枯,循环往复。宇宙正是在寂寞的变化中运转,画中蕴含着作者体验自然变化的哲学思考和意味。这种画不但感大,意蕴亦深远幽长,其文化的含量显然比此前的绘画丰厚多了。2002年创作的《山乡的和音》《暮云入谷浓》,2003年创作的《归路》、《远山》,2004年创作的《山鸣谷应》等,也都是黄土高原景物,这些画似乎是以他某种感受为主而生发开去,局部景物保留了一定的具体性,峰峦、沟壑、坡岗、树木等的组合,哪里有住家的窑洞,哪里有道路,哪里有坡岗沟坎的起伏,树木长在哪里,怎么组合,什么姿致,虽然都渗透着他在黄土高原的感受,但主要还是意境、章法、节奏、韵律的需要。章法满而不塞,形势完整而又有细节,形象充实而有松有紧,用笔虚实应变,墨彩沉稳而又奇变,形式构成有不露痕迹之妙,已超脱真实物理空间和物象形质的约束,显示出画面秩序、节奏、韵致、和谐的经营匠心。可以说,他是"借景"体道、表意、传情的,正如他对我说的:"我对这些地方熟悉,表达主观意图顺手。如果江南水乡、张家界用起来顺手,我也会用的。"这些作品反映了韩敬伟运用笔、墨、色纯熟地塑造各种形象的能力,画起来已得心应手,同时他又能超越真实物理空间和物象形质的约束,因心造境,运用视觉形式语言表达主观意图,具备了化实景为意境的本事,接近了美学家宗白华所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的最高旨趣,因此我说韩敬伟的山水画创作已经进入成熟的艺术境界。
   韩敬伟读书研习中国画论与他学习传统绘画,解析名家笔墨是相伴而行的,两者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据我所知,他曾下功夫研究过龚贤、石涛、虚谷、黄宾虹几位大师,还有王蒙、董其昌、梅清、金农等,对这些大师的创作路数,笔墨个性,形式语言都有独到的解悟。例如他研习黄宾虹时,悟到黄宾虹时,悟到黄宾虹的绘画与画论与中国哲学道体"虚""无"的本质联系,在很少具象刻画,一片浑融的画面中,以多变的笔墨书写韵致显示出来的干湿浓淡、虚实轻重、疏密刚柔、参差离合、错落起伏的变化,表达物象内在的生命活力,其神韵、节律又与宇宙山川的律动相合,技近乎道,这使他理解了黄宾虹所追求的"内美"文化含义。由以上提到的几件作品面貌来看,他很好地在创作中运用了他的所学、所知、所悟。由此可见,韩敬伟自觉地进行创作主体的建构,对他的绘画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没有这一步,也不会有今天的韩敬伟,可谓"含其美以自泽也"。
   三是探索出自己的表现语言,有了自己的表现语言才能顺畅表述内心,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是不争的事理。画是画家拿笔画出来的,因此一切虚的东西都得切切实实的落实到创作实践上去才能奏效,这是绘画的实践性质所决定的。我觉得韩敬伟研习绘画传统,有一个很了不起的本领,就是他既能对诸大家的笔墨个性有真切的体认,又能从其中跳出来,总结出笔墨、形式的规律。他曾从形态、形色、形势、质地几个方面着眼,把握了传统绘画点线、山石、树木、云水的表现性质,以及质地在现代绘画中的视觉效应。他能把这些东西吃进去,变成自己的血液,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一套自己的语言体系。我看过他给学生画的示范作品,比如有的树木画法是从龚贤绘画脱化而来,但没有临摹的痕迹,树的态度、姿致、墨韵风采是他自己的。这种能入能出的本事,反映了他的能量超出一般。有一次他有二张画参加2003年在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辽宁湖社书画研究会画展,我与几位画家站在他送展的《归路出云斜》面前议论,大家认为这画的意境、形象、笔墨有了自己独特的面貌,我也认为这说明韩敬伟的画又上了一个层次。像其它几张画一样,有他自己的作画程序,自己的笔墨技巧,形象的意味、虚实、浓淡、疏密、干湿等的处理有个性特征,皴法运用不计哪种程式,合南北为一炉而以己意出之,又与黄土高原的形质、神韵相合,特殊技巧的运用与整体很和谐,在展览会上只要一搭眼,就知道是韩敬伟画的。
   前几年韩敬伟有意地探索过笔墨与色彩的交汇,在水墨淡色的基础上嵌入石绿、石青、朱磦、黄、白等厚颜色,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的《古塬逢春》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不过我总觉得他这类作品的墨与色在争地盘,这很可能是水墨画的性质决定的。近几年他多画水墨淡色,更突出了笔墨的表现力,在浅绛色的基础上嵌入少量的淡石色,我喜欢他近几年画的《空谷寂寞凭枯荣》《归路》《远山》等这一类水墨淡色,画上的色与墨是和谐的,他已经走出了色墨争地盘的阶段。
   韩敬伟是一位锐意进取,创新意识很强的画家,中西传统特别是中国绘画传统,他能入又有能力出,形成自己的创作路数和表现语言。他有很好的艺术感觉,又能一步一个脚印。我从他走过的道路,能清晰地看出他探索的脉络。目前他正处于成熟的年龄段,以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要是"透网之鳞",就会海阔天空,任他自由驰骋。我希望他能够登上顶峰,但也请他记住李可染先生说的"峰高无坦途"。
   作者系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会员、鲁迅美术学院教授。
完善笔墨自我  彰显黄河精神
---韩敬伟致力打造的山水画新天地
张天兴
我对国画家韩敬伟的关注,是从我在广州参观全国第九届美展开始的。在这之前,对他只是一般的了解,如系鲁迅美院国画系教授、全国第七届美展铜奖获得者,1992年曾在中央美术馆举办个展等等。
1999年10月,我和著名山水画家段忠勇到广州参观第九届全国美展 ,我们俩在一幅山水画前站了许久,这便是韩敬伟创作的《古塬逢春》。这幅画高2米,宽180厘米,表现的是黄土高原的一个侧面,只见峭拔刚健的古塬上,几座窑洞十分古朴,一场春雨过后,山绿了,树绿了,原野魔术般地变换着色彩,画面枯润有致,雄浑博厚,气韵连绵,溢荡着一股春天的气息,幻化出大自然的大朴大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感到,这等韵味纯净的山水画作品,同样也是山水画坛的一缕新风。只是让人不解的是,一个东北的画家,画作表现的怎么会是大西北的风土人情?从那时起,我便以一个藏家的眼光,开始对韩敬伟的研究与关注。
我与韩敬伟先生说来甚是有缘。时间过了三个月,2000年元月,韩敬伟应朋友之邀到周口市做客。我们虽然是初次相见,却像是老朋友重逢,一见如故。通过一个星期的接触与交谈,我终于对韩敬伟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底蕴,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韩敬伟198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接受过系统的国画基础训练。作为一名国画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他在传统绘画方面有着十分扎实的功力。和众多的画家一样,他曾经孜孜不倦地解读传统,品悟传统,废寝忘食地临摩传统,在传统的笔墨和图式中延伸。尤其是对虚谷绘画的虚灵、纯粹,对黄宾虹关于相对因素的对比与综合,有着独到的解悟。对龚贤、石涛等诸位大师的 笔墨个性,意蕴构成,形神把握都熟谙在胸,并能融会贯通。对传统的笔墨语言心手相应,运用自如,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也正是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之后,韩敬伟通过深沉的思考,总觉得过去自己一直倾心追求的传统的东西,常常使自己在创作时无所适从,甚至感到在辉煌的传统面前,自己有寸步难行、无可奈何的困感。事实上,这正是韩敬伟的绘画理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的必然反应。这说明,韩敬伟已开始有了追求艺术创作上的"自由王国"的内在要求。李可染先生曾把中国绘画艺术的传统比作是一张网,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并发出了"入网之鳞,透脱为难"感慨。这就是说,一个有成就的画家,首先要学传统、懂传统、掌握传统,也即是"入网"然后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研究传统、突破传统,即"透脱"。只有"透脱",才能获得随心所欲的表现自由。这是十分艰难的一步。韩敬伟意识到了这一层,说明他已经有了"打出来"的悟性和功力。
如何打出来?韩敬伟认为,有三条必不可少。
一是人与大自然的融合性。韩敬伟渴望融入大自然,渴望体味大自然的淳朴。1986年至1989年,韩敬伟先后四次骑自行车考察黄河。他凭着一种寻求山水画创作出路的初衷,凭着坚强的意志,单身独骑,自带帐篷,走到哪住在哪,穿越了九个省区,曾多次在荒原沙漠受困,多次在深山老林遭遇险境,酷暑、严寒自不在话下。他坚持以自然为师,以造化为师,重视对生活的体验,从府谷到绥德,他硬是在木船上漂流了三天三夜,听着那摇撸的号子,感受着黄河的博大与深沉,他感到异常的兴奋。他在陕北写生,有时对着一个景象,甚至对着一处沟壑,一蹲就是几天,静观悟道,使自然风物与思绪意念互融互叠,进入一种化境,提炼韵味纯净的意趣。四次对黄河的考察,不仅使韩敬伟对黄河流域的风土人情有着丰富的感情积累,而且极大的丰富了创作素材,找到了传统文化精神的内质追求。西北汉子的淳朴、真诚,太行山的峻节、旷达,黄河的博大、包容,构成了他艺术心灵的广阔世界。他师法自然,但不是简单的还原自然,而是把在自然中看到的东西消化、升华,融入自己的血液灵魂之中。然后赋予诗意,幻化出活灵活现的神品,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韩敬伟笔下的山水画,大多是黄土高原的一些普普通通的坡岗沟壑,画面上的那些山川、沟壑、草木,那纯然天趣的意境,若信手拈来, 既不是陕北,也不是青海,也不是太行,而是他胸中的丘壑,心中的山水,没有半点雕琢的痕迹。表现的是一种古朴的美,本色的美。
二是创作主体精神架构的合理性。如何确立自己绘画创作的主体精神结构,这是长期困扰韩敬伟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韩敬伟有着极高的绘画天赋,在成为职业画家之初,他曾以作画风格多样,艺术感觉敏锐,思路新颖,表现手法善变而享誉画坛。其作品连续参加国家级画展,并能够获奖。要说,作为一名年轻画家,这是很成功的。有这样通畅的从艺道路是值得庆贺的。可韩敬伟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上世纪90年代前后,他一度蛰伏下来,进行冷静的思考。他凭着自己感受和理解艺术的能力,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在探索的过程中苦苦的寻求自我,自觉的构建属于自己的创作主体精神架构。在考察黄河的过程中,韩敬伟不仅感触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认识到,一个画家的成功,除了熟练的笔墨技法以外,最重要的是学识的渊深和修养的润厚。于是,他用了很大的精力,读研《老子》、《庄子》、《易经》等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逐步的对老子、庄子的"致虚守静"、"道法自然"等道家理念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有了深刻的感悟。对《易经》中的"变则通,通则久"的论述有着独到的理解。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它使得韩敬伟在大自然的体验中 "思浩荡"、"神飞扬",精神上获得彻底解放,也使韩敬伟真正理解了黄河那深厚的文化底蕴。黄河的博大,黄河的深沉,黄河的激荡,黄河的包容,构成了黄河精神的广阔内涵。在韩敬伟看来,黄河不仅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博大深沉,激荡包容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常言说,造化乃灵感之源,笔墨乃功力之基,境界乃立意之先,心源乃创作之本。韩敬伟悟出了黄河精神, 也悟出了艺术的真谛,获得了艺术创造的原动力。他师于造化,将各种表现黄河精神的素材融汇于胸际,升华于心源,以心灵映射万象、叠组万象,化万象为意境,并以笔墨的自由挥洒表述黄河精神,从而创作出诸如《依山傍水》、《古塬披曙辉》、《山乡的和音》、《赶集》、《山路》、《老窑》等一批表现黄河精神的、撼人魂魄的力作。
三是笔墨语言的时代性 。清代绘画大师石涛有一句名言:"笔墨当随时代"。韩敬伟认为,石涛的这句话是永葆中国画魅力的箴言。"笔墨"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产物,是中国画的艺术特色。"随时代"是说传统的"笔墨"不能失去时代的气息与风貌。笔墨作为绘画的语言表现形式,只有通过画家的艺术思维,才能够使其产生中国画独有的艺术性效果,从而保持中国画应有的艺术魅力。这些年来,韩敬伟一直致力于解决好传统笔墨与发展创新的关系。韩敬伟看到,有一些画家在无奈之中去生硬地借用西方的油画技法,虽然自命为"前卫",然而其结果无非是将西方的东西搬到中国的宣纸上而已。还有的甚至将工艺美术的手工艺技能也带进了中国画的艺术创作之中,要么水拓、要么柔纸、要么粘贴,完全失去了"笔墨"的韵致和情趣。 韩敬伟通过对黄河精神的理解和挖掘,深深感到,中国画只有突破传统的程式,才能创新。但这种突破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传统的"笔墨"语言。脱离了这个主流,中国画就会失去她的艺术生命与艺术价值。韩敬伟在熟谙古法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确定的"继承传统,超越传统"的理念,融合古今,俯仰中西,民间的、古老的,吸收各种营养为我所用,以现代人的审美角度去重新组合传统的笔墨符号。他创造性地将水与墨、线与墨、色与墨层层叠加,把笔的变化、墨的幻化,水的润化有机的柔合在一起,并把西画艺术的视觉观念,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既保留了传统笔墨的意趣,又融合了西画的构成,融会贯通,意趣横生。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从他的作品中那笔的恣肆、墨的渲染、线的穿插、势的和谐,可以体味出他那充满个性的风骨,那张扬着个性的须眉,以及那诗情漾溢的韵律。
2003年,韩敬伟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展览馆举办个展,作为老朋友,我专程赶往祝贺。这次展出以表现教学实力为主体, 除了山水画以外,还有课稿、写生、速写及人物画。整个展览给我的印象是,视野开阔,构思新颖,韵意生动,笔墨干练,设色典洁,明快清新。尤其是那10幅山水画创作,从题材的选择、情趣的捕捉,到审美的把握,从线的延伸、墨的渲染,到画面的营造,每一幅都带着黄河风貌的原汁原味,彰显着黄河精神的元气,涌动着无限的生命活力。这些画既有传统又自出机杼,笔墨与意象丘壑结合得天衣无缝。让你感受到大自然的节律,诗词的气韵和情感的律动,展现出一种自然美。透过这批画作,可以清楚的看到韩敬伟丰厚的生活积累和全新的笔墨语言。
前不久,韩敬伟到安徽去,专程拐来看望周口的几位老朋友。从他的那些挖掘黄河精神的画作中,我发现他近一个时期画貌又发生了很大变化。墨、色、点、线、皴、擦、勒、染相生相离,相呼相应。画中的物象交错有致、丰盈奇巧,溢露出一种简朴野逸的意趣,迸发着一种生命激情的旋律,带着自然的清新,有着鲜明的个性,彰显着明晰的现代思维和审美取向,极具撼人心魄、励人心志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用笔简约,在单纯中营造空寂无为的禅宗韵致,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那幅《陇上人家》元气淋漓,纵横恣肆。在厚重的笔墨组合中,可以充分窥视作者想象力的驰骋,艺术灵光的冲动。那幅《太行烟雨图》,用笔干练精微,施墨清韵有致,以简为要,以静为归,静中含动,禅意横生。那幅《高峡平湖图》滋润多变,层次丰富,细腻恬静,深远含蓄, 跳动着诗的节律。这些作品在传统的回归与时代创新的结合方面又有新的探索,笔墨的表现形式与画面的表述内涵巧妙的融合为一体。行笔苍劲有力,用墨浓淡相顾,设色清丽润泽;完全是一种对自然感悟和学识修养的厚积薄发。从这些创作画中,可以看出,韩敬伟对自然界的观察特别细致,对生活的感悟特别深沉,对综合环境的把握特别认真。画面闪烁着一种墨含虚灵之气,笔挟疏野之风的意境。那沟沟壑壑、山石草木,无不折射出其情真意切的心灵。当我问及他近段有何新收获时,他笑笑说:搞国画创作,创新难,出传统最难。中国画每发展到一个新的时期,都会产生 新的画风,体现出一个时代的特色。正是因为有这种代表时代变化的艺术特点,其作品才得以传世。那些一味的承袭传统,毫无新的艺术建树的作品,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创新最怕的是不懂传统。不懂传统的创新,等于无源之水,如同盲人骑瞎马,必将步入歧途。
友情链接中国美术协会网 |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网 | 书法家王运涛官方网站 | 画家田小东官方网站 | 画家赵子忠官方网站 | 画家史贵仁官方网站 | 画家蔡元甫官方网站 | 画家赵慧斌官方网站 | 画家杨仕芳官方网站 | 书画家曹大经官方网站 | 画家刘素丽官方网站 | 书画家孙东旭官方网站 | 画家齐建民官方网站 | 画家刘峰官方网站 | 画家张丽官方网站 | 画家彭廷龙官方网站 | 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边杰官方网站 | 油画家黄艺豪官方网站 | 画家李国兴官方网站 | 画家王洪祥官方网站 | 邱楚莲官方网站 | 画家汪国岛官方网站 | 油画家李宾官方网站 | 画马名家刘院明官方网站
首页 | 简介 | 艺术年表 | 新闻 | 作品欣赏 | 相册 | 留言 | 与我联系
管理助手 | 免责声明
点击次数: 129537
hanjingwei.zgmx.cn | 著名画家韩敬伟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