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来到中国美术协会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商铺建站 | 艺术家建站 | 美术企业建站 | 艺术通 | 管理助手 | 设为首页 | 添加到收藏夹 |
中国美术协会网
搜索排行榜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秦韵万松图

时间:2010-5-12 12:39:48 点击次数:9596
                             自然图式渊源与风格特征
    所谓“图式”是指画家在长时期的绘画实践中,思索感悟中所形成的对外部世界与形态予以 “图像化”展现的相对稳定的绘画样式。要讲究“图式”和“风格”它反映了画家的视觉心理。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某种对外显现。绘画是建立在画家视觉机制基础上的。所谓“风格”是指画家在生活阅历,文化素养,天赋禀性等诸多因素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个性鲜明,与众不同的绘画面貌。风格的形成,是画家在学习和创作这两个阶段不断创新苦修苦练,用心钻研的结果。
    好的绘画作品,往往能体现鲜明的图式渊源与风格特征。还能体现画家精神世界的诸多方面。笔者现就我的“秦韵万松图”的图式渊源与风格特征进行分析与阐述。“秦韵万松图”是我近几年的山水画杰作。全绘画图汇集了我们“北派”诸多画家技法之精华。体现了“北派”山水画宽阔,深远,静穆,雄强的风格,展现了水墨山水画特有的美感与自然山水的崇峻之美。作为画家是如何观察,描绘自己生活的地方的自然之景并赋予其无穷的韵味,是如何应用笔形墨迹,空间体积等因素创造出这一有“意味”的绘画形式,有是如何使“秦韵万松图”在结束前一时期绘画图式精神的同时,再创作一个全新的山水画境界。
    作为画家,对外部事物的感知,把握以及建立在对某种文化模式与范畴理解的基础上。个性化视觉图式的形成与画家的审美观念及所接受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中走出的无数前辈画家,在对自然境界的心领神会中,逐渐掌握了描绘自然山川的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绘画理论。绘画的活动意义,是从传统绘画中选取最合适的东西构成图式系统,形成习惯性的主题,并以作品的形式流传于后世。流传于民间。
    各种绘画样式在尽可能遵循自然法则的同时。也要尽可能遵循前代人的艺术规范,汲取前人的经验。后代画家的创作必须参照其前画家作品中那些较好的图式性表现技巧,图式性主题内容和图式性审美观念,并对其加以深化,加以深刻理解。如五代时期的荆浩《匡庐居》虽被认为是对太行山风貌的真实描绘,但我们依然能够从中感受到画家受唐代“大小李”山水画创作的影响。荆浩借鉴他们的构图法,设色法和笔墨技巧按照前人的经验如法制作,绘出的《匡庐图》和太行山的真实面貌相去甚远。再如范宽这位北宋初期的北方画家他用来描绘秦岭一带风光的表现方式则出自于长期在太行山生活的荆浩以及关中地区的关仝,山东地区的李成之手。画家选择了描绘的那些“可画”的自然景物,想必是他们似曾相识的。而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并非是画家本人游览秦岭山区而创作的。竖副画面,高远构图,山势雄奇,溪水潺潺,旅人行走……。所有这些都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想起了他之前的许多山水画家的画作。后一个图式的形成总是筑基于前一个图式,后代画家在创作时很难不参照与之有关的前代范式。北宋中后期的郭熙也必然受到了荆浩,关仝,李成等人的影响,同时也借鉴了五代董源巨然的绘画方式。只不过他在经营位置,用笔用墨方面更加随意,生动而已。从郭熙的《早春图》中,我们能感受到之前画家对他做品图式的影响。李唐的生活年代晚于荆浩,范宽,郭熙等人。种种原因不可能真正描绘他之所见的程式,而只有借助于程式(很大程度上是借用他人的程式)来构建我的心目中的画境。从对荆浩的《匡庐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等相关画面图式的分析中,我能感受到我创作的《秦韵万松图》在借鉴前人经典画作时用心与用力。
    “秦韵万松图”是我绘画中的精品。全图采用全景式构图,气势雄伟,风格峻拔,体现了北方山水画派重理法,重质趣,重写实的理念,同时也展现出中国山水画由“写实”向“写意”转变的倾向。“秦韵万松图”上方,山峰嵯峨,浓云薄霜,高松满谷,激泉流荡,气势磅礴。给人一种雄浑,壮观的感受。从物象的营造图式可以看出,我对客观自然景致的真实描绘,既讲究画之理,又讲究物之理以充分体现自然万物的“自然之道”。  “秦韵万松图”具有五方面的特征。景物取材于终南山。一、采用全景式构图法,以山,云,泉统构画面密不透风,有一种气势逼人的震撼力。二、在画面的空间描绘方式上,我采取了高远法。近景为苍松石岸,中景为厚重的山峦,穿插着流泉悬瀑远景为高耸,突兀的主峰,封顶丛树密集。
    这些景物沿着画作的中轴线,由下往上堆叠,形成高远的意象。三、用笔刚健有力,用墨富于变化。山石用中锋勾勒的同时兼用侧峰,笔法清晰。整幅作品用墨具有北宋山水画“黝黑如碑”的特点。此图墨色浓重,但在整体感觉上却不是漆黑一片,而是在墨色中蕴涵着丰富的变化。前景的松树是全图的视觉中心。松树的树干采用中锋用笔,松鳞刻画得细腻传神,松针用细笔绘出,笔笔挺健,利落,树叶用大面积的浓墨渲染,又破淡墨,穿插其间的小枝。避免了大块墨色带给人的压抑与沉重感足见画家之匠心。四、在皴法上,山石用小劈斧皴皴出,并稍加渲染。画面下部,近景处的岩石用短条子,粗线,短线,层层叠加用笔既硬实又干脆,明显脱胎于范宽北宋大师之笔,但又有变化。下端树根外露的坡石用马牙皴皴出。整幅画面。雨点皴,豆瓣皴小斧劈皴兼用,皴法丰富。对皴法的大胆探索与运用是我在此画最大的特点。五、用色上,全图以水墨为主,采取墨分五色的方法,甚至达到六色以上,松树,房舍简单用赭石设色。这种设色方式对我的山水绘画的发展有了很重要的影响,基本上是用这种墨分五色的方式在进行当中。
    通过我的“秦韵万松图”之作,感觉到每一笔,每一画都牵动着我的内心情绪变化。经过分析作品的视觉表现和风格特征,获得了一种难以言明的审美愉悦,也体会到了画家的视觉经验,心灵意象对创作的巨大影响。作品是通过视觉过程而创造出来的,因此也同样要求我们在这方面的关切。我们对绘画做品中的表现符号,构成元素观察得愈深入,对作品的风格特征就理解得愈深刻。
    风格特征具有稳定性,但又不是绝对不变的。时代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审美趣味的变化等都会带来风格特征的变化而变化。墨当随时代而变化。这是一个必然的元素。
                                                                   文 惠维
                                                                二零一零年元月
 
 资讯排行
    春风十万里 —-梅园吟风月,翰墨共...(275次)
著名画家汪国岛原创技法——超越笔...(254次)
著名书画家李征(墨龙)先生应邀出...(168次)
艺脉传承典范人物——李志松(110次)
 最近展览
·艺无止境——中国当代名家书画艺术大展 京津新城温
·转角——芳之陈艾美人画展 中关村盘古
·梁书、梁西江书画传承作品展 江西省美术
·『筑梦新征程』郭雯师生八人画展 深圳书画艺
·我和我的祖国---惠州画家画惠州作品 中国画学会
·“清风徐来”韩昊山水作品展 爱国路东湖
·2017年中国国家一级美术师郑世武画 浦东新区世
·“象外追维”谢增杰大写意花鸟画展 红桥北大街
·“行一带一路,品墨韵中华”-全国美术 中国国家画
·痕迹:2017瞿顺发水彩画画展 广轩路29
·信笔游之——方广智访问学者山水画作品 中央美术学
 
关于中国美术协会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法律声明 | 服务条款 | 隐私声明
授权者版权所有©2025
电话:010-62873646 传真:010-62873646 电子邮箱:kefu@meishujia.com.cn 联系QQ:2516323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