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来到中国美术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商铺建站 | 艺术家建站 | 美术企业建站 | 艺术通 | 管理助手 | 设为首页 | 添加到收藏夹 |
中国美术网
搜索排行榜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一个葫芦痴的葫芦艺术梦

时间:2010-11-4 19:35:14 点击次数:3572
                 一个葫芦痴的葫芦艺术梦
               ——探访谢咏言的葫芦雕绘艺术

一、葫芦绘的由来
千百年来,葫芦作为一种吉祥物和观赏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藏,是中华吉祥文化的代表象征。葫代福,芦代禄,蔓代万,笙代生、升等皆为约定俗成,加之其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古人认为它可以驱灾辟邪,祈求幸福,使子孙人丁兴旺,由此诞生了在葫芦上通过雕、绘、烙等艺术手段展现吉祥图案的“葫芦绘”艺术。 一般来说,“葫芦绘”内容有诗词、吉祥语和工笔人物等,民间驱鬼辟邪的鬼脸面具也属于“葫芦绘”一种。“葫芦绘”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其作品大多出于民间艺人之手,以历史题材为基础,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去创作,因此形成葫芦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中华民族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
传统的“葫芦绘”手法,一般以线描、点烙为主,颜色大都为黑褐单色或黑红双色。而高级工艺师谢咏言的“葫芦绘”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风格更加多变,增加了镂空、雕刻、镶嵌和彩绘,其作品色彩鲜明,题材广泛,造型大胆,常常使人眼前一亮、过目不忘,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许多人开始将谢咏言的“葫芦绘”作品改称为“葫芦雕绘”,以有别于其他“葫芦绘”。
走进谢咏言的书房兼工作室,形形色色的葫芦雕绘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庄严慈祥的观音造像,金碧辉煌,散发出浓郁的吉祥祈福气息;侧卧在蓝色天鹅绒上的裸女,栩栩如生,展现着人体之美;神态微醉的太白诗仙,将葫芦酒碗推到,仿佛已神游仙境;还有工笔线描的十二金钗、布局夸张的八仙过海、憨态可掬的熊猫戏竹、重彩浓墨的生肖脸谱等等,都很恰当地结合了葫芦本身的形状、颜色和质地,经略加雕琢,又施以重彩,这满目的葫芦世界已然是予人欢愉的艺术空间。从雕刻技法上,其套葫雕、子母雕独具特色,难度系数颇高。目前,因独特的工艺和文化价值,谢咏言的葫芦雕绘工艺已经被绵阳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正在积极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国际非遗节上出风彩
  在很长时间里,谢咏言因为全身心地投入葫芦雕绘的艺术创作中,很少走出绵阳市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其葫芦雕绘一直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不曾想,在2009年6月,在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博览会上,谢咏言带着他的“葫芦娃娃”们首次参展秀,即引起了巨大轰动,立刻成为了中外游人关注的焦点,从此也打乱了谢咏言原来已经规律化的创作生活。
在非遗节的绵阳展区,他的葫芦雕绘挂件、摆件因奇特的造型和浓郁的民俗色彩引来了无数人驻足观看、购买。展览期间,谢咏言常常一手拿刀一手端着葫芦现场向游人展示祖传的雕刻技艺。有一天,他正在造型巨大的葫芦上慢慢地雕绘出一群羌族姑娘、小伙在美丽的羌族山寨里载歌载舞的情景,人物那出神入化的表情,流畅的线条,迷住了中外游客,许多游人非要买走这件葫芦来作纪念。当时,恰遇新加坡华人商会主席黄奥金先生也在场,黄先生看完现场表演后,连声称奇,在认真看了其他展区的展品后,又来到谢咏言的“葫芦娃娃”展台,当场留下联系方式,邀请谢咏言和另一位非遗传承人到新加坡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及商业巡展,一切费用都将由新加坡方面承担。在这次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博览会上,谢咏言共签订了年销售额达50万元的商业合作协议,同时还接到上海、香港、青岛等其他地区的展览邀请,谢咏言自己说:“没想到我的葫芦这么受欢迎,看来我走葫芦雕绘着条路还是走对了。”
随着人们的相互转告,“绵阳有个葫芦大王”成为非遗节各展台一句流行词,许多从事民间工艺美术的同行也来到这个“葫芦娃娃”展台,细细观摩,坦承交流。自然也引起了许多媒体的关注,其中成都经济台还专程对谢咏言及他的葫芦雕绘艺术进行了电视采访。
三、我为葫芦狂
谢咏言的老家在南部县,儿时的谢咏言生活在一个书香世家的环境里,爷爷是精通雕刻的旧式文人,父亲是一位乡村教师,打小就像大人般舞文弄墨。“我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爷爷走街串乡,谁家要刻对联、雕花床的,总有我爷爷的身影”。在乡亲尊敬的目光中,在总是热热闹闹的气氛里,谢咏言非常喜欢这些描边、打色、镂空、捏泥巴等工匠活,央求爷爷教会他,渐渐的,从单纯的爱好变为主动的专研,成为爷爷的好帮手。“(爷爷)他们经常被请去做东西,基本上都是我跑前跑后的,我也很喜欢做这些事,也学到很多技术”。但是,当时的谢咏言认为爷爷他们那些技艺只是一种糊口的东西,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因此,谢咏言很快转入到专业美术学校学习版画和油画,“那时我以为父辈那些东西过时了,肯定没人喜欢,搞重彩雕刻没出路”。
1992年,谢咏言从重庆美专毕业,从事广告设计工作,1995年谢咏言在绵阳开办了一家装修公司,自己当起了老总。正当他按照普通人所梦想那样规划并实现着自己的人生轨迹时候,他却迷上了葫芦,并为之痴狂,让自己的人生选择了第二条道路。“在重庆读书期间,每次回老家,左右邻舍都知道我在学美术又会雕刻,经常拿来些大葫芦,叫我帮着画“鬼脸”,然后放在各自堂屋门楣上镇宅辟邪”,至此,谢咏言开始了解葫芦在民俗中具有独特的吉祥祈福的象征作用。毕业后,虽然回老家的次数很少,但从事装潢设计的谢咏言一直对那些个大红大绿的“鬼脸”念念不忘,开始尝试着在整个葫芦进行图案装饰,并做为礼物在回家过年时送给亲戚朋友,结果这些礼物大受亲友们的欢迎。这给了谢咏言在葫芦上进行艺术创作以很大启示,“我认为,在葫芦上绘画可以突破平面空间的限制,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空间”,“一开始,我只是在葫芦上勾画,到后来我想,可不可以将祖传的雕刻技艺运用到葫芦上呢?在摸索过程中,我又想把现代的装潢设计理念体现在这些作品里”,“说实话,这个葫芦我是越琢磨越有意思,经常拿着葫芦发半天呆,就丢不下手”。 在葫芦上作画,渐渐成了他生活中的最大乐趣。
于是,结合传统雕刻手法和专业绘画技法的谢氏“葫芦雕绘”从此诞生了。从图案到脸谱,从人物到器皿,一个普通的葫芦,经过谢咏言的精心打磨,摇身一变成为一件造型独特、赏心悦目的工艺品。望着这些经过通宵达旦的创作,付出大量心血葫芦雕绘作品,谢咏言再也舍不得当礼品送人了,只是经常邀请朋友一同观赏,集思广益,力求创新,其乐融融。“我爷爷自称九五老人,为纪念他老人家,我把我的书房改称“九五堂”,所有的葫芦工艺品都出自“九五堂”,为此我感谢老人家传授我雕刻技艺”,“经常有很多朋友和市文联的领导到我家观看我的作品,他们提了很多意见,使我的作品年年都在改进”,“比如葫芦上创作李白系列、国画写意系列等等,都是朋友提出很好的建议,我逐步完成的”。
在老谢的葫芦雕绘技艺日臻成熟之时,由于疏于管理,他的装修公司的业绩却难尽人意。为此,帮他打理公司业务的弟弟对他这种“不务正业”的行为颇有微词,多次规劝,希望他“回心转意”。面临事业与爱好的冲突,谢咏言这样做弟弟的工作:“我的葫芦和我的事业最终将会走到一起,请给我点时间,相信我”,“葫芦雕绘是我艺术人生中最大胆的试验,我相信传统是永恒的,这是我选择葫芦艺术的最大动力”。谢咏言对葫芦艺术的狂热和执着渐渐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也使谢咏言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可以从事葫芦雕绘的创作以及工艺品市场的开发。“我的女儿也成了一个葫芦迷,现在说起葫芦比我还头头是道”,一谈到家人如何喜爱葫芦和葫芦雕绘,谢咏言总喜滋滋的。
四、葫芦产业的西部拓荒者
“搞葫芦雕绘,最难的不是创作,而是经常性缺少自己中意又成本低廉的葫芦”。随着自己创作技巧的不断成熟,谢咏言对葫芦的材质、形状、大小的要求也越来越“挑剔”,并常常为葫芦的来源而发愁,由此萌发了自己开发葫芦产业园念头。虽然自己财力有限,老谢以同样执着的热情、花费更多的时间编织着自己理想中的葫芦产业园梦。
从2003年开始,谢咏言多次到山东考察葫芦产业区先进经验和观光农业运作模式;北上北京,通过各种关系找到中国农科院专家学习葫芦种植技术;西赴新疆喀什,收集特型葫芦种子;又在老家找了一块试验田,在农科专家的指点下,开始独自摸索葫芦杂交培育,为了更方便地观察葫芦生长状态,谢咏言甚至在自家的阳台和屋顶也种满了各种品种的葫芦。“在外头跑了这么多年,现在明白了搞葫芦雕绘其实从种植就开始的效果最好,在观察正在成长的葫芦同时你就可以根据形状和品质预先创作、打腹稿,往往这样的作品是我最满意的”。“虽然学习葫芦种植很辛苦,但了解了那么多的风土人情,对我们搞艺术的是有很大帮助的”。经过无数次的成功和失败的磨练,如今的老谢俨然一个葫芦种植行家,并对心目中的葫芦产业园的运作模式有着更加清晰而具体的想法。
“说实话,搞葫芦产业园凭我一个人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凭一帮人是非常有可能的,关键要有共赢模式,人家山东就是这么做的”。“国家对西部有很多优惠政策,我们西部也希望尽快致富,只要多找些部门,多读些政策,再加上不怕苦,葫芦产业园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这件事一定会做得很大”。2005年开始,谢咏言在南部老家与当地乡亲签订协议,建立了他的第一个葫芦种植基地,由他出种子和技术,自己回收成品葫芦。此后,他又以同样方式在绵阳租种土地,尝试进行规模种植。2009年,在市文联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帮助下,谢咏言向北川县有关部门提出了在北川投资建一个集葫芦彩绘、粮食画、树叶画、剪纸、蜀绣羌绣、草编艺术、树皮浮雕等手工业产业园的项目建议。项目主要招募北川地震中致残的群众,利用因地震而损毁的山地,提供民间艺术交流场所,开展观光农业尝试。“当地农民种植葫芦,可以增加收入,葫芦雕绘则能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还能使葫芦雕绘真正走向市场,更重要的是使葫芦雕绘工艺得到传承。”谢咏言的建议很快引起了北川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正在进行积极论证当中,而远在新疆的库尔勒市也主动邀请他到新疆发展葫芦产业,看来老谢的梦想真的不再是痴人说梦的故事了,在此,我们祝愿他美梦成真。
               ——探访谢咏言的葫芦雕绘艺术

一、葫芦雕绘的由来
千百年来,葫芦作为一种吉祥物和观赏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藏,是中华吉祥文化的代表象征。葫代福,芦代禄,蔓代万,笙代生、升等皆为约定俗成,加之其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古人认为它可以驱灾辟邪,祈求幸福,使子孙人丁兴旺,由此诞生了在葫芦上通过雕、绘、烙等艺术手段展现吉祥图案的“葫芦绘”艺术。 一般来说,“葫芦绘”内容有诗词、吉祥语和工笔人物等,民间驱鬼辟邪的鬼脸面具也属于“葫芦绘”一种。“葫芦绘”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其作品大多出于民间艺人之手,以历史题材为基础,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去创作,因此形成葫芦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中华民族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
传统的“葫芦绘”手法,一般以线描、点烙为主,颜色大都为黑褐单色或黑红双色。而高级工艺师谢咏言的“葫芦绘”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风格更加多变,增加了镂空、雕刻、镶嵌和彩绘,其作品色彩鲜明,题材广泛,造型大胆,常常使人眼前一亮、过目不忘,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许多人开始将谢咏言的“葫芦绘”作品改称为“葫芦雕绘”,以有别于其他“葫芦绘”。
走进谢咏言的书房兼工作室,形形色色的葫芦雕绘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庄严慈祥的观音造像,金碧辉煌,散发出浓郁的吉祥祈福气息;侧卧在蓝色天鹅绒上的裸女,栩栩如生,展现着人体之美;神态微醉的太白诗仙,将葫芦酒碗推到,仿佛已神游仙境;还有工笔线描的十二金钗、布局夸张的八仙过海、憨态可掬的熊猫戏竹、重彩浓墨的生肖脸谱等等,都很恰当地结合了葫芦本身的形状、颜色和质地,经略加雕琢,又施以重彩,这满目的葫芦世界已然是予人欢愉的艺术空间。从雕刻技法上,其套葫雕、子母雕独具特色,难度系数颇高。目前,因独特的工艺和文化价值,谢咏言的葫芦雕绘工艺已经被绵阳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正在积极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国际非遗节上出风彩
  在很长时间里,谢咏言因为全身心地投入葫芦雕绘的艺术创作中,很少走出绵阳市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其葫芦雕绘一直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不曾想,在2009年6月,在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博览会上,谢咏言带着他的“葫芦娃娃”们首次参展秀,即引起了巨大轰动,立刻成为了中外游人关注的焦点,从此也打乱了谢咏言原来已经规律化的创作生活。
在非遗节的绵阳展区,他的葫芦雕绘挂件、摆件因奇特的造型和浓郁的民俗色彩引来了无数人驻足观看、购买。展览期间,谢咏言常常一手拿刀一手端着葫芦现场向游人展示祖传的雕刻技艺。有一天,他正在造型巨大的葫芦上慢慢地雕绘出一群羌族姑娘、小伙在美丽的羌族山寨里载歌载舞的情景,人物那出神入化的表情,流畅的线条,迷住了中外游客,许多游人非要买走这件葫芦来作纪念。当时,恰遇新加坡华人商会主席黄奥金先生也在场,黄先生看完现场表演后,连声称奇,在认真看了其他展区的展品后,又来到谢咏言的“葫芦娃娃”展台,当场留下联系方式,邀请谢咏言和另一位非遗传承人到新加坡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及商业巡展,一切费用都将由新加坡方面承担。在这次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博览会上,谢咏言共签订了年销售额达50万元的商业合作协议,同时还接到上海、香港、青岛等其他地区的展览邀请,谢咏言自己说:“没想到我的葫芦这么受欢迎,看来我走葫芦雕绘着条路还是走对了。”
随着人们的相互转告,“绵阳有个葫芦大王”成为非遗节各展台一句流行词,许多从事民间工艺美术的同行也来到这个“葫芦娃娃”展台,细细观摩,坦承交流。自然也引起了许多媒体的关注,其中成都经济台还专程对谢咏言及他的葫芦雕绘艺术进行了电视采访。
三、我为葫芦狂
谢咏言的老家在南部县,儿时的谢咏言生活在一个书香世家的环境里,爷爷是精通雕刻的旧式文人,父亲是一位乡村教师,打小就像大人般舞文弄墨。“我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爷爷走街串乡,谁家要刻对联、雕花床的,总有我爷爷的身影”。在乡亲尊敬的目光中,在总是热热闹闹的气氛里,谢咏言非常喜欢这些描边、打色、镂空、捏泥巴等工匠活,央求爷爷教会他,渐渐的,从单纯的爱好变为主动的专研,成为爷爷的好帮手。“(爷爷)他们经常被请去做东西,基本上都是我跑前跑后的,我也很喜欢做这些事,也学到很多技术”。但是,当时的谢咏言认为爷爷他们那些技艺只是一种糊口的东西,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因此,谢咏言很快转入到专业美术学校学习版画和油画,“那时我以为父辈那些东西过时了,肯定没人喜欢,搞重彩雕刻没出路”。
1992年,谢咏言从重庆美专毕业,从事广告设计工作,1995年谢咏言在绵阳开办了一家装修公司,自己当起了老总。正当他按照普通人所梦想那样规划并实现着自己的人生轨迹时候,他却迷上了葫芦,并为之痴狂,让自己的人生选择了第二条道路。“在重庆读书期间,每次回老家,左右邻舍都知道我在学美术又会雕刻,经常拿来些大葫芦,叫我帮着画“鬼脸”,然后放在各自堂屋门楣上镇宅辟邪”,至此,谢咏言开始了解葫芦在民俗中具有独特的吉祥祈福的象征作用。毕业后,虽然回老家的次数很少,但从事装潢设计的谢咏言一直对那些个大红大绿的“鬼脸”念念不忘,开始尝试着在整个葫芦进行图案装饰,并做为礼物在回家过年时送给亲戚朋友,结果这些礼物大受亲友们的欢迎。这给了谢咏言在葫芦上进行艺术创作以很大启示,“我认为,在葫芦上绘画可以突破平面空间的限制,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空间”,“一开始,我只是在葫芦上勾画,到后来我想,可不可以将祖传的雕刻技艺运用到葫芦上呢?在摸索过程中,我又想把现代的装潢设计理念体现在这些作品里”,“说实话,这个葫芦我是越琢磨越有意思,经常拿着葫芦发半天呆,就丢不下手”。 在葫芦上作画,渐渐成了他生活中的最大乐趣。
于是,结合传统雕刻手法和专业绘画技法的谢氏“葫芦雕绘”从此诞生了。从图案到脸谱,从人物到器皿,一个普通的葫芦,经过谢咏言的精心打磨,摇身一变成为一件造型独特、赏心悦目的工艺品。望着这些经过通宵达旦的创作,付出大量心血葫芦雕绘作品,谢咏言再也舍不得当礼品送人了,只是经常邀请朋友一同观赏,集思广益,力求创新,其乐融融。“我爷爷自称九五老人,为纪念他老人家,我把我的书房改称“九五堂”,所有的葫芦工艺品都出自“九五堂”,为此我感谢老人家传授我雕刻技艺”,“经常有很多朋友和市文联的领导到我家观看我的作品,他们提了很多意见,使我的作品年年都在改进”,“比如葫芦上创作李白系列、国画写意系列等等,都是朋友提出很好的建议,我逐步完成的”。
在老谢的葫芦雕绘技艺日臻成熟之时,由于疏于管理,他的装修公司的业绩却难尽人意。为此,帮他打理公司业务的弟弟对他这种“不务正业”的行为颇有微词,多次规劝,希望他“回心转意”。面临事业与爱好的冲突,谢咏言这样做弟弟的工作:“我的葫芦和我的事业最终将会走到一起,请给我点时间,相信我”,“葫芦雕绘是我艺术人生中最大胆的试验,我相信传统是永恒的,这是我选择葫芦艺术的最大动力”。谢咏言对葫芦艺术的狂热和执着渐渐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也使谢咏言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可以从事葫芦雕绘的创作以及工艺品市场的开发。“我的女儿也成了一个葫芦迷,现在说起葫芦比我还头头是道”,一谈到家人如何喜爱葫芦和葫芦雕绘,谢咏言总喜滋滋的。
四、葫芦产业的西部拓荒者
“搞葫芦雕绘,最难的不是创作,而是经常性缺少自己中意又成本低廉的葫芦”。随着自己创作技巧的不断成熟,谢咏言对葫芦的材质、形状、大小的要求也越来越“挑剔”,并常常为葫芦的来源而发愁,由此萌发了自己开发葫芦产业园念头。虽然自己财力有限,老谢以同样执着的热情、花费更多的时间编织着自己理想中的葫芦产业园梦。
从2003年开始,谢咏言多次到山东考察葫芦产业区先进经验和观光农业运作模式;北上北京,通过各种关系找到中国农科院专家学习葫芦种植技术;西赴新疆喀什,收集特型葫芦种子;又在老家找了一块试验田,在农科专家的指点下,开始独自摸索葫芦杂交培育,为了更方便地观察葫芦生长状态,谢咏言甚至在自家的阳台和屋顶也种满了各种品种的葫芦。“在外头跑了这么多年,现在明白了搞葫芦雕绘其实从种植就开始的效果最好,在观察正在成长的葫芦同时你就可以根据形状和品质预先创作、打腹稿,往往这样的作品是我最满意的”。“虽然学习葫芦种植很辛苦,但了解了那么多的风土人情,对我们搞艺术的是有很大帮助的”。经过无数次的成功和失败的磨练,如今的老谢俨然一个葫芦种植行家,并对心目中的葫芦产业园的运作模式有着更加清晰而具体的想法。
“说实话,搞葫芦产业园凭我一个人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凭一帮人是非常有可能的,关键要有共赢模式,人家山东就是这么做的”。“国家对西部有很多优惠政策,我们西部也希望尽快致富,只要多找些部门,多读些政策,再加上不怕苦,葫芦产业园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这件事一定会做得很大”。2005年开始,谢咏言在南部老家与当地乡亲签订协议,建立了他的第一个葫芦种植基地,由他出种子和技术,自己回收成品葫芦。此后,他又以同样方式在绵阳租种土地,尝试进行规模种植。2009年,在市文联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帮助下,谢咏言向北川县有关部门提出了在北川投资建一个集葫芦彩绘、粮食画、树叶画、剪纸、蜀绣羌绣、草编艺术、树皮浮雕等手工业产业园的项目建议。项目主要招募北川地震中致残的群众,利用因地震而损毁的山地,提供民间艺术交流场所,开展观光农业尝试。“当地农民种植葫芦,可以增加收入,葫芦雕绘则能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还能使葫芦雕绘真正走向市场,更重要的是使葫芦雕绘工艺得到传承。”谢咏言的建议很快引起了北川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正在进行积极论证当中,而远在新疆的库尔勒市也主动邀请他到新疆发展葫芦产业,看来老谢的梦想真的不再是痴人说梦的故事了,在此,我们祝愿他美梦成真。
 
 资讯排行
    张超美术馆(8422次)
非凡十年 一路一带推荐书画家张超(8244次)
贾雨会见斯洛文尼亚共和国达尼洛·...(2165次)
CCTV华夏之声官网特邀艺术家——张...(520次)
新征程 不忘初心—2024中国当代百杰...(506次)
品茗论艺,中国著名画家张超一行莅...(418次)
徐勤军|我和我的祖国——庆祝新中...(369次)
张超美术馆(310次)
徐勤军|我和我的祖国——庆祝新中...(261次)
2023中国艺坛三大家(261次)
 最近展览
·艺无止境——中国当代名家书画艺术大展 京津新城温
·转角——芳之陈艾美人画展 中关村盘古
·梁书、梁西江书画传承作品展 江西省美术
·『筑梦新征程』郭雯师生八人画展 深圳书画艺
·我和我的祖国---惠州画家画惠州作品 中国画学会
·“清风徐来”韩昊山水作品展 爱国路东湖
·2017年中国国家一级美术师郑世武画 浦东新区世
·“象外追维”谢增杰大写意花鸟画展 红桥北大街
·“行一带一路,品墨韵中华”-全国美术 中国国家画
·痕迹:2017瞿顺发水彩画画展 广轩路29
·信笔游之——方广智访问学者山水画作品 中央美术学
 
关于中国美术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法律声明 | 服务条款 | 隐私声明
授权者版权所有©2024
电话:010-62873646 传真:010-62873646 电子邮箱:kefu@meishujia.com.cn 联系QQ:2516323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