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
心性冗余 翰墨山情 时间:2009-6-30 17:59:43 点击次数:5701
接到通知,采访于刚刚结束的奥林匹克国际美术大会中以一副描绘大别山风景的《豫南金秋》获得铜奖的李世银先生。2008年12月19日下午两点,到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画硕士高研班,等待李世银先生的出现…… 李世银出生在河南省信阳市的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里共有六个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行事独立的习惯。据李世银回忆,因为家里的孩子太多,那时的他对上学并不是很上心,反倒喜欢闲暇时用小树枝在地面上勾勾画画。或许是上天安排……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北京全总干校的王鸿、张步、叶春阳等一批画家下放到罗山县,在罗山播下了美术的种子。在这群种子当中,就有小小的他。也就从那时,李世银注定一生与绘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喜欢上了绘画,跟无数个学绘画的孩子一样从基础入手,由于入门就经名师指导教学,为他将来的绘画道路铺下了坚实的根基。 从小生长于大别山的李世银,对于山的情怀可谓根深蒂固。十多年的大山生活,历练风风雨雨,使李世银艺术之树的根柢深深植入大别山的山石岩缝中。 从信阳师范大学到南京艺术学院再到现在的中国美协创作高研班。五十多岁的李世银仍然在追求着更高的艺术技艺与境界。用他自己的话:“我觉得我的绘画道路还很长很长,还需要在自身艺术境界与技艺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正式步入山水画创作研究要追溯到1989年。正值好年华的他为了梦想再求学到南京艺术学院。在此之前,李世银致力于花鸟画的创作。或许那时的他还没有真正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当来到南艺,接触到山水画,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浓郁的兴趣下,让李世银从花鸟画向山水画转化的过程中,在绘画技艺上又得到了更大的进步。当李世银回忆起那些往事的时候,还感慨万千:“那时我的情况是很艰苦的。我是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条件有限。我记得那年其他同学都有大桌子。我只有不到60厘米宽的一张小桌子,想画更大的画根本不可能。”可是要想有提高,加大画面是必须的一步。于是,李世银愣是趴在石灰地上创作山水画近10年。 在追忆自己绘画艺术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时,着实另我感动。无疑,在李世银的信息库中,儿时的际遇能够令他感恩一辈子,“如果说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那无疑是我小时候与王宏、张步两位恩师的相遇。没有他们,可能我也不会走上这条道路。当然在这条道路上,我还得到很多位老师的莫大教导和关怀,如何家安、胡雪樵、张友宪、周积寅、王孟奇等先生对我的指导也是受益匪浅。”! 千里马常有,如果没有发现他们的伯乐,千里马或许也只能屈身于家咎。在人生路上,或许机遇有很多次,也或许转瞬即逝。不如说在对的时间与命运相撞。李世银是幸运的,但他能够得到今天在画坛上的成就,更是他平日里孜孜不倦追求的结晶。 他常说大别山是他灵感的源泉。在他的山水画作中,无形间透着大别山的灵韵。或许,大别山对于置身艺术事业的李世银来讲,犹如游子对母亲的眷恋! 2008年,对于李世银来讲,是收获的一年。得到的奖项暂且不提。或许成为李宝林大师最后一批弟子中的一名,才是幸运的。他说:“虽然我年纪已不是青年,也不是中年,但在我艺术生涯中,现在才刚刚开始。我觉得我在艺术领悟上还需要有进一步的突破。”! 李世银在高研班的生活,是快乐的,更多的是收获。“尽精微,至广大”是他始终不渝的艺术追求。每一个同门兄弟在艺术上的长处,都成为他借鉴的财富。 多年的笔墨耕耘使李世银的艺术创作逐渐走向成熟。近年来,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大型美术展览中获奖,并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和好评。正值而立之年的他深知自己的艺术道路才刚刚开始,“峰高无坦途”,只有不断探索创新才会不断进步。他也意识到自己目前的作品还不完善,应进一步强调笔墨独立审美价值,提升作品的写意性,创造更为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当前普遍浮躁的社会风气之下,他能不趋时弊、潜心艺道,实为可贵。相信他今后定会有更多的精品力作问世。 后记:遗憾我笔力不够,和先生艺术造诣的差距甚远,但从中领悟的东西却颇为丰厚。尽管很多时候,写出来的东西不理想,甚至很稚嫩,但是毕竟它们记载着一个过程,印证了从稚嫩到成熟的帷幕,所以还是稍许宽慰。过了今天,它们就是所有往事中的一页,无论完美与否,都将成为一枚记忆深处朴素的书签。
|
|
关于中国美术协会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法律声明 | 服务条款 | 隐私声明 |
授权者版权所有©2025 |
电话:010-62873646 传真:010-62873646 电子邮箱:kefu@meishujia.com.cn 联系QQ:25163238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