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来到中国美术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商铺建站 | 艺术家建站 | 美术企业建站 | 艺术通 | 管理助手 | 设为首页 | 添加到收藏夹 |
中国美术网
搜索排行榜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寻踪写意五十年

时间:2017-9-27 16:15:09 点击次数:2771
——当代中国人物画之所见
(1960年—2010年)
杨德树

    中国人物画在建国以后到现在形成了一种新的传统,成为当代中国人物画的主流画风。它是以现在美术学院的教学为基础发展开来。人们对中国人物画的学习在这个新传统中获取知识与技能。这种新传统实际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是百余年前欧风东渐美术界变革的一种具体表现。当代的中国人物画是传统“写意”与西法“写实”观念(含形式)碰撞与融合的结果,它走过的50年是两种观念(和形式)相互碰撞,纠结,互补、起伏,融合变革的五十年,期间有时碰撞激烈,辗转起伏。有时,认真思考,时见新意。直到西方写实主义观念与中国绘画某些技巧的融合形式的出现,引发关注,逐渐形成了以写实为主导的中国画新风。这是时代的成果前所未有,来之不易,是几代画家借鉴吸收西方艺术的精华,从中国的笔墨传统里突破出的一条新路,这写实之风的成功,无疑是当代中国人物画一代历史特征。这条新路是以写实精神的逐渐伸展的同时,写意观念却渐行渐远。当我们回顾当代五十年。新传统发展到今天又面临着新的课题仍需继续“寻踪写意”。近年来,中国画关于“写意”的话题陡增,它无疑是与人们回望传统相联系的,反映出画家不满足于单纯的写实,是在追逐主流新画风的同时,一方面暴露出当前中国画中写意精神缺失的遗憾;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对中国画坛创作智慧疲顿和制作习气泛滥的警觉。
                   (一)
    中国当代美术的繁荣和活跃自是有目共睹,如果说到其中中字头的中国画的现状,则引出一个重要课题。上世纪初从历史(传统与没落)走来的中国画处于低迷、徘徊时期,大部分画家以摹古代替创作,“门户教学”是中国画传承的主要方式。在以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为主导的新文化运动的同时,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启发,新文化思潮兴起,中国一些新青年接受了西方写实主义审美观,改变弥漫着文人士大夫气的中国画的低迷状态的努力。他们吸收西方写实主义绘画观念以期改良中国绘画如春风化雨,确也因此激活中国美术的新概念。同时,新文化思潮又与国家的救亡同步,这种变革的新风逐渐吹入画坛。在它的冲击下,几千年形成的艺术和教育的传统观念,尤其清末“古法为上”的艺术观念和“泥古不化”的保守状态,出现了许多争论变革和重组。新中国建立之初,历史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面对百废待兴的社会现实,中国的文化、教育均面临着继往开来的重要抉择和全新的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的时代环境,使徐悲鸿主导的教学模式以中央美院为策源地,在全国美术教学中逐步推广。 他强调素描是一切美术的造型基础,一度因政治的原因一切向苏联看齐,苏联契斯恰柯夫的素描教学成为通用教材,提倡写实主义审美理念及教学方式。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成立美术家协会,把中国画列为“旧文艺”范畴,推进“新国画运动”即“改造中国画“,中国传统人物画被视为”不科学“及”腐朽没落“的象征,一度称中国画为”彩墨画“。到1957年根据周恩来总理意见才又定称“中国画”。自此,中国画教学与创作步入以西方写实主义观念改造旧有传统的道路。在当时,中国画面临发展,需要振兴已成共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以西方写实绘画改良中国画的新思想已成主流,然而,新思想主导下的中国画教学尚未全面就位,当时的中国画传承观念的主脉仍是写意精神传统方式支撑和延续(这包括书法的审美观)。而教学上,地方院校都以中央美院为标准,中央美院西画写实主义观念主导教学,但还在讨论中国画的名称问题。天津美院老一辈艺术家主讲传统,提倡回归汉、唐、宋文化精神。他们讲“六法”、讲品格、讲写意,倡导书画同源。在那个时代,正是这些艺术家参与教学,依靠他们的艺术成就、修养和品格的优势,教育指导学生对中国画传统理论、技巧和知识技能的学习、训练与提高,使得那时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深的传统理念和扎实的基本功。同时,在教学中开始引进西画的方法,素描定为中国画的造型基础课,部分由西画教师上素描写生课。
    上世纪60年代前中西画还是并行教学,美术系已明确素描是一切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的理念,各专业均由油画老师上素描课与本专业老师上的专业课并行,而并非全部以西画代之。中国画课则由中国画老师(当时主导教学的都是老教师)仍按照传统观念方式上课。讲“六法”、讲理念、讲画论、讲技法、讲“外师造化,中发心源”······西法素描、国画的山水、花鸟、人物互不干扰,授课内容由学生自行消化。现在看来,这一时期学生都得到那些有成就老教师的直接教诲和耳濡目染,比较全面地接受中国画传统理念的教育,在天津美院,到今天更显现出中国画艺术独立和包容的能力。当时以西法引入中国画不外两种方法,其一是以北京艺专老教授等老艺术家主张的“吸取”方式,即取西法准确写实之长,以写意传统(唐宋精神)为主旨,提高中国画的写实能力。其二是徐悲鸿的“改造”主张,以西画准确写实观念和方法为标准,改造中国人物画之“不科学”,比例“不准确”的问题,即他所主导的“素描为一切绘画艺术造型基础”的教学体系。
     西画写实观主导教学是当时的主流,1960年到1965年,天津美院中国画课与素描课并行是教学相对稳定的时期,因为多是老教师授课,学生受到中西绘画的理念和技巧两方面的良好教育,通过个人的综合理解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当代中国画的发展,为人物画新传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当时大家都在认真研究美术教育中的中西结合问题,而且实践结果多为以中国画的技法形式融于西法具象、准确写实的观念,这可能是使中国人物画写实能力逐渐提高,而意象理念渐行渐远的开始。
    上世纪70年代初经过“文革”后的几年过渡,这时教学活动逐渐安静下来,教学虽很不完善,但有了较充分的时间进行恢复、充实、调整,人像写生(素描、速写、色彩)和分专业的创作课,使当时求学若渴的工农兵学员在造型能力上得到充实和训练。70年代后期,在边教学边完善的思考实验中,进入有效的教学时期。此间大家都在务本求真研究教学,寻求当代中国人物画的“时代风貌”和教学方法的课题答案。当时,中央美院则分设了两教学工作室,即叶浅予教授主持的第一画室和蒋兆和教授主持的第二画室。其中叶浅予工作室以诗、书、画、印传统方式和理念(六法理论)为基础,不过多地追求长期素描训练方法,而以速写为主,讲求形象传神,注重临摹写生,讲究笔墨形式(趣味)。蒋兆和工作室则以西画素描为基础,讲笔法,重写实,讲求准确、生动。两工作室虽方式重点各有不同,但他们的主旨都是要在不失掉传统(写意)观念的同时,创立写实的当代中国人物画。中国画(尤其人物画)能不能做到“准确写实”成为中国画教育研究所面对的攻坚课题。
                  (二)
    天津美院以中、西两家之长而融合发挥之,具体方法是:即以中国画的“六法”观念原则为基础,以西法准确写生造型为第一步,西法素描与笔墨传神并行。线描写生和意象造型写生为第二步。最初的中西画法并行素描课由西画老师授课,西法素描奠定造型基础,(包括一定的长期素描、石膏、人像、人体等)。后来,由中国画专业老师上课,选择减光影、重结构形体,训练形象感觉,到速写和短期素描直到毛笔水墨写生。在线描写生课中,白描写生课作为人物画训练的开始,讲造型方法,即通过观察、提炼、取舍、夸张变化以求准确写实与生动传神并存的造型方法;讲线法“十八描”,即在线描造型中提倡笔线的独立审美价值;讲“六法”原则,“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等。讲书法训练,取书法审美中的笔墨意象因素用之于造型。总之,准确写实、生动写意这两大主旨,是确立教学原则的基础。教学大纲中强调坚持“因材施教”,“支持发挥学生艺术个性”,目的是改变“门户教学”中的弊病;防止门户之见束缚学生的创造精神,选用优秀范本,为的是传承传统经典和上品理念,让学生以上品为师,做到基础训练与提高审美品位相一致,依次确立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在实施教学中确立了三个原则,一是从传统到与当代,讲“六法论”与“传神论”及写意精神与当代精神相结合,临摹与写生相贯通,画理与画法相表里。“写实”与“写意”是两种观念,是画理。素描、线描、色彩、渲染、工笔、写意是画法。因此,通常画理中讲的“写意”与画法中的“写意”不是一个概念,设课中的“写意画”与“工笔画”是依画法而分,都要归于写意的理念,俗称的“工笔”、“写意”说的是画法不同概念并不准确。还不如唐代人称的 “疏体”、“密体”(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更科学,我们讨论的寻踪写意是画理中的写意。二是“课堂基本功训练到深入生活与创作实践”,即写生、临摹、深入生活(生活速写)、画法理念指导与创作课的统一。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现实是第二个训练课堂,是创作题材和激情的源泉,在严格的课堂训练与深入生活的同时启发引导学生的创作意识和艺术激情。使学生从一、二年级从基础训练起步时就涉及创作意识训练,从低到高,各年级创作练习到四年级毕业创作循序渐进都贯穿这一原则。三是教师队伍老、中、青结合是最有力的整体。历史的关爱,这时期天津美院有上世纪60年代前调入的老教师、老艺术家和经他们培养的(或同时调入的)青年教师相结合,和1975年后由这两代人培养陆续毕业加入教师队伍的青年教师,形成了老、中、青三相结合的教育梯队。这是最健全有力的教师队伍。三条原则实现得好,教学、科研、创作成果就显著,否则将会失去平衡。
    与今天人们对写意话题的关注一样,之前也有不少关于中国画问题的大讨论。思潮的出现和讨论,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有的问题要经过实践取得共识和结论,有的非理性的思潮和讨论与其参与不如做好应该做的实事。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是艺术思潮相对活跃的时期,也正是我们教学研究和实践有效的进行时期。关于中国画有过几次大讨论。一个是素描的大讨论,“素描”课的讨论近半个世纪,一直伴随着中国人物画的教学与创作。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画坛再出现有关素描课的大讨论。中央美院由于中国画素描观的不同,分设两个画室。鲁迅美院仍是坚持西法素描授课,由老师学生自行消化。后期西安美院个别教师已有倡导“意象素描”的观点。总之,由于对中国画的艺术主旨和时代精神理解的不同,对素描的态度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已趋于一致,即都在探索新时代中国画素描课的基本内涵,都认可素描(包括速写)作为一种造型基础课是必要的。天津美院的中国画教学,同样不可避免地经过这论争的全过程,从盲目、彷徨、经过思考、实践、探索、磨合,逐渐形成了适合于中国人物画的素描课。至于“中国画的衰亡论”(“寿终正寝论”),从历史的角度看,讨论本身的意义已远离了中国画论题的实际价值。
                     (三)
    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用研究和实践努力回答“中国画能否做到造型的准确(精微)生动”的问题。为此,天津美院在两三年里,从两个方面进行实质性的实践和论证。课堂、课下还是老师、学生都沉浸在这个学术热潮中,这些实践和研究毋庸置疑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除了对当代有成就的新中国画家(包括徐悲鸿、齐白石乃至叶浅予、黄胄等)的学习和研究之外,更为了中国人物画教学的长远需要,追寻和关注历代优秀作品和画家的研究。上世纪60年代初,人物画教师努力研究和临摹了多件唐宋工笔人物画经典作品作为本院教材。70年代末80年代初,学校出资立项作为资料临摹工程,组织教师几次带领学生以课堂教学形式到山西芮城永乐宫,甘肃敦煌莫高窟,蓟县辽代独乐寺等文物重地做传统经典壁画(古典人物画)的资料临摹课教学,使学生面对古代艺术家的原作,通过临摹研究探知传统人物画的理念、技法和艺术状态等信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并建立了一批永久性的教学资料入库存用。
    二、充分利用中西文化相比较的方式,探究中西文化艺术的观念、形态等相同与相异的信息,从而寻找到中西绘画相反相成和相对互补和可相互吸取的契合点。如以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的巨匠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教堂(意大利)的天顶画《创世纪》与中国元代永乐宫(山西芮城县)壁画《朝元图》(三清殿)相比较,同时涉及达.芬奇(素描和油画)、马蒂斯、毕加索、克里姆特、席勒和莫迪格里昂尼以及东方日本近现代的葛饰北斋(浮世绘)、东山魁夷、平山郁夫、寺岛紫明、赤松俊子等人艺术风格的学习研究。随着对世界近现代艺术家研究的深入,总结他们的艺术特点并比较与中国画的异同,寻找他山之石为我所用的长处。这个过程对当代写实人物画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很有益处的。
    三、到90年代初期,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绘画确已打破闭关锁国的沉闷而趋渐活跃,尤其近年的艺术思潮波动,已不再带有初期的那种激进、狂躁与粗浅。经过二十几年的实践与认识,中国人物画基本形成稳定的写实主义潮流,当代写实主义的新风逐渐明朗起来,这在工笔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几次全国大展,当年我们的青年学生(已为青年教师)已成为当代艺术家的中坚和领军人物。他们的作品与风格被普遍认可和效法研究,成为一代新风,引来时代性的关注和研究。他们的艺术成果证明:今天就写实而言,可以让徐悲鸿先生放心的是:中国人完全可以做到准确写实。完全可以以中国的线描与渲染的艺术方式(技巧)把人物形象画得科学准确惟妙惟肖,而且生动传神,并具有中国气派的“当代性”。在当代写实人物画凸显的同时,天津美院在传统写意观念技法与西方写实观念融合和中西文化艺术的比较研究中,同样出现了几位以中国写意精神、意象方法为特长的人物画家,他们在中西文化与当代精神的激发下,匠心独运、移行写神,以得意的笔墨语言符号和独特的形象样式抒发鲜明的个性感怀,以他们的写意素养、意象思维和他们的创造精神、独有的成果和面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从而丰富和活跃了当代中国人物画。这些正是天津美院中国画教学思想和方法的验证和成果的体现。
                         (四)
    今天的“写意观”应是重新认识研究传统写意的精神,绝不局限于对历史的追溯。一些仅把传统的某些技巧和表象不断地沿袭,形成一种简单浅薄和僵化,研究和重新实践真正的“写意论”绝非复古;当代中国人物画不该仅仅是传统表现技巧与西方写实观念下的写生造型方式的融合,更不仅是用所谓的传统线形方式仅会画古代人物(和题材)的“当代古典人物画”。而是以中国意象造型观念为宗旨,以当代精神(发展与创造)为生机、灵魂,面对现实(包括古典题材)而进行的全新的艺术创作。这样才会使时代的创作更包容、更自由、更个性、更加丰富多彩,百花齐放。为此,人们发现需要呼唤写意,需要在巩固写实成果的基础上努力追寻传统写意精神的踪迹,为创造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的当代中国人物画共同实践。
    当代中国人物画的新风,经过五十年的磨砺,确实来之不易,具有悠久历史和伟大的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物画从清末的低迷到写实主义的引进和写意精神的传承,这一成果是划时代的。如果说五十年磨砺成就了中国当代写实主义绘画,作为具有写意精神的中国当代绘画的天地将更明朗更广阔。
    总观,半个世纪的西画写实主义对中国画教育的主导(改造和融合)使当今中国绘画的面貌全新,但同时也因此使当代中国人物画呈现出明显的直觉写实观念的痕迹。更有甚者,为此带来当下一些抄袭作品依靠照相技术,放大或抄袭照片“画”成作品,使“创作”的作品面貌(形式、技巧、风格)趋同,濒于制作(照相取形的流行)。这种靠机械和制作的风气,会有掩蚀艺术智慧,消解艺术天资的危害,是有悖于艺术创作的怪事,是要十分警惕。今天,这种滞慢和怠惰的现象引发广泛的学术警觉与思考。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后,评论界广泛发出“中国画呼唤写意”的声音,这种呼唤是对现实情况的反映,作为学术前沿的美术院校必须面对,并作出解答。
                  (五)
    中国人物画教学仍需继续寻踪写意。完善适应当代的中国画艺术观和教育思想。建立新的教学局面。这是一个重大课题,需要师生、领导共同参与,竭诚努力,有志于中国画的学术发展教育研究和创作的画家和师生们共同努力,巩固成果,温故知新。首先理清写实观念和写意观念,弄清中国文化主旨以及“写意论”的内涵,免除单纯写实的门槛约束。教育讲求人格,艺术追求品位。坚守学术前沿充实艺术教育主体,摆脱时代流行风气和商品经济对艺术和教育的干扰。
    “写意精神”(包括书法的写意精神)是一种文化观念,并具有鲜明的东西方不同的个性特征和文化互补的关系。中国的写意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主旨和形式特征,是与起源于西方的直觉具象的写实观完全不同的意象艺术思维方式。早有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绘画过程,是“一种参悟和凝神的奇怪方式”、“像是高雅复杂的游戏”、“他们把画家跟富有灵感的诗人同等对待”。(英. 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这些见解是有一定道理的。活跃于西方现代诸流派的兴起之缘,不免还有中国“写意精神”影响和互联系的根据。
    归根结底中国画传统至今一直属于现实主义绘画,但他是通过有中国文化艺术素养的艺术家对现实直觉观察、认识、感悟、判断之后,以自身的特有方式表现出来的,谓之“心画”的过程。概括为“外师造化,中发心源”。师造化,发心缘是感受事物表达事物的一个整体,在这一过程中,用画家内在的审美方式和理想观照自然,不是抄袭和模拟,凭借与其他事物的理念和联想异同去观照自然而形成极富个性感情的解读的艺术表达方式。即所谓“以形写神”或“移形取神”、“得意忘形”、“似与不似之间”或“大象无形”,这便是中国画的“意象”说。同时讲“画理”、“画法”,讲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法论)。在创作过程上讲“天马行空”、“心游万仞”、“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艺术上讲“意境”,讲“品格”(人品、画品),讲画家素养、个性和品格。因此,“写意”精神下的高品位的中国绘画,是具有高尚人格品位艺术家的才能、智慧和个性在他的艺术创作中的自然体现、发挥。在写意精神指导下的中国现实主义绘画才真正可望百花齐放,更加兴旺繁荣。
    教育教学方法应是以全力培养品德高尚、身心健康、高素质、善开拓、能承担的艺术人才为前提,加强基础教育(包括专业文化及理论基础),使学生通晓专业的学科内容,努力培养和扩展学生的心灵与智慧(开拓创造才智)作为教学目标。具体到实际教学的设想是:
    一、 坚持50年的成果。 精准写实的成果来之不易,成功的写实之风(造型能力),已是当代中国人物画的重要历史特征。要巩固这一造型基础,健全、加强和完善写生课理论、方法和教学过程,作为一种风格样式,一门课程,仍可在写意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充实和提高。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回归是在写实基础上的重塑,而不是简单地追模旧有传统,更绝非复古。要解决传统继承和现代创新的转换与连接。用时代的继承与发展的理念,确认传统精髓。择善而承,认识当代研究和判断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未来,是首要课题。因此,对写意观的认识研究要列入课程,潜心研究“意象造型”与“写实造型”的同异和互补之处。思考在“写意”观照下的写实训练上两者之间的互补链接及升华的途径。
    二、温故知新,深研确立意象造型观后的文化主旨和课程。意象造型观所蕴含的中国文化主旨是几千年中国文人志士思想智慧积淀、酝酿、熔炼而成的文化精髓,研究中国哲学,了解受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本源和艺术发展脉络,势必涉及古代经史子集等文献的研究,尤其是对关乎文学观念与文学理论的典籍要选定必修目录,低年级基础以学文为本(文、史、哲中外经典),课时应不低于50%。为此,需要抓紧求教有成就的国学专家、学者,讨论确立中国画专业必读必修的文、史、哲及画论书目。具体顺序应是:一是文史哲理念重修,二是画论、画史、画家认识,三是经典作品研究和临摹。
    三、加强书法艺术研究和课堂教学。书法艺术的必修意义在于意象造型观的审美理念和技法体现,所谓书画同源主要是讲书画艺术首在同理,次在同法。援书入画,对于提升中国画的品质不可缺少,如草书是意象观的范例,书法史以及《书谱》等书论是意象观的优秀理论。掌握书法艺术的理法和提高书法创作能力,理顺和增强中国画笔墨语言的表现力和深层审美价值的必由之路。
    四、传统理论方法的学习研究与当代精神研究相结合。现在的学院教育与传统的中国教育方式不同,旧的传统的教育曾是老师让学生临摹,学的从一招一始,是师傅带徒弟的办法,容易深入但也容易造成门户之见,束缚创造思维失掉传统的发展。学院教学让学生整体地看待知识,学到主体。因此,在今后的学院教学中应弥补两方面存在的缺陷,坚持课堂教学训练与深入认识生活的结合,基本功与创作的结合,坚持教师队伍老、中、青三结合的合力机制,激发提高教学活力和学术研究,引导教师深入教学发现问题、发现人才、因材施教的能力。
    五、加强世界优秀文化艺术理论和成果的研究。 坚持中西文化艺术对比的研究方式,使学生博览世界艺术,对西方主流经典、古典和当代的变化经验加深了解,引导帮助学生确认时代精神和艺术取向,从而认识当代世界文化现状,对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绘画进行比较,对中国画有一个深厚素养;对西画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找到互补的契入点,拓展创作思维和创作道路。使本来颇具包容性的中国文化艺术更能吸取外来营养,促进自身发展。
    六、建立当代中国的“写意论”与“意象观”。依此完善中国画教学体系和授课课目,明确教育思想,充实教学大纲。有这样的理论体系将使教师能因材施教,自由与广泛地培养拓展学生艺术智慧和天资。意象观将培养和开启艺术家创造的才智、灵感,恪守艺术家的天职和真、善、美的人格,独抒己见、标新立异、展示个性,从而繁荣创作。如此,中国画将出现新的“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为创造时代精神和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画,繁荣美术事业作出贡献。

    倾心磨砺诞新风,  
    写意写实两家功。
    融汇中西五十载,  
    还需写意再寻踪。
    
    仅以2010年己丑暮春所撰韵句做结语,请观者评正。
 
 资讯排行
    张超美术馆(5412次)
非凡十年 一路一带推荐书画家张超(5309次)
贾雨 :《盛世华章》庆祝建国75周年...(2113次)
贾雨会见斯洛文尼亚共和国达尼洛·...(773次)
CCTV华夏之声官网特邀艺术家——张...(214次)
新征程 不忘初心—2024中国当代百杰...(189次)
2023中国艺坛三大家(114次)
曳岚—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全国重点推...(114次)
曳岚—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全国重点推...(90次)
曳岚国画的诗情意境(84次)
 最近展览
·艺无止境——中国当代名家书画艺术大展 京津新城温
·转角——芳之陈艾美人画展 中关村盘古
·梁书、梁西江书画传承作品展 江西省美术
·『筑梦新征程』郭雯师生八人画展 深圳书画艺
·我和我的祖国---惠州画家画惠州作品 中国画学会
·“清风徐来”韩昊山水作品展 爱国路东湖
·2017年中国国家一级美术师郑世武画 浦东新区世
·“象外追维”谢增杰大写意花鸟画展 红桥北大街
·“行一带一路,品墨韵中华”-全国美术 中国国家画
·痕迹:2017瞿顺发水彩画画展 广轩路29
·信笔游之——方广智访问学者山水画作品 中央美术学
 
关于中国美术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法律声明 | 服务条款 | 隐私声明
授权者版权所有©2024
电话:010-62873646 传真:010-62873646 电子邮箱:kefu@meishujia.com.cn 联系QQ:2516323857